Redis为什么那么快?高性能设计之epoll和IO多路复用深度解析

before

多路复用要解决的问题

并发多客户端连接,在多路复用之前最简单和典型的方案:同步阻塞网络IO模型

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用一个进程来处理一个网络连接(一个用户请求),比如一段典型的示例代码如下。

直接调用 recv 函数从一个 socket 上读取数据。

int main()

{

recv(sock, …) //从用户角度来看非常简单,一个recv一用,要接收的数据就到我们手里了。

}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种方式:

优点就是这种方式非常容易让人理解,写起代码来非常的自然,符合人的直线型思维。

缺点就是性能差,每个用户请求到来都得占用一个进程来处理,来一个请求就要分配一个进程跟进处理,

类似一个学生配一个老师,一位患者配一个医生,可能吗?进程是一个很笨重的东西。一台服务器上创建不了多少个进程。

结论

进程在 Linux 上是一个开销不小的家伙,先不说创建,光是上下文切换一次就得几个微秒。所以为了高效地对海量用户提供服务,必须要让一个进程能同时处理很多个 tcp 连接才行。现在假设一个进程保持了 10000 条连接,那么如何发现哪条连接上有数据可读了、哪条连接可写了 ?

我们当然可以采用循环遍历的方式来发现 IO 事件,但这种方式太低级了。

我们希望有一种更高效的机制,在很多连接中的某条上有 IO 事件发生的时候直接快速把它找出来。

其实这个事情 Linux 操作系统已经替我们都做好了,它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IO 多路复用机制。

这里的复用指的就是对进程的复用

IO多路复用模型

是什么?

IO:网络IO

多路:多个客户端连接(连接就是套接字描述符,即socket或者channel),指的是多条TCP连接

复用:用一个进程来处理多条的连接,使用单进程就可以实现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的连接

一句话:使用单进程就实现了多个客户端的连接,IO多路复用类似于一个接口,规范、落地实现,可以从select->poll->epoll三个阶段来实现

Redis单线程如何处理那么多并发客户端连接,为什么单线程,为什么快?

Redis的IO多路复用

Redis利用epoll来实现IO多路复用,将连接信息和事件放到队列中,一次放到文件事件分派器,事件分派器将事件分发给事件处理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dis 是跑在单线程中的,所有的操作都是按照顺序线性执行的,但是由于读写操作等待用户输入或输出都是阻塞的,所以 I/O 操作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不能直接返回,这会导致某一文件的 I/O 阻塞导致整个进程无法对其它客户提供服务,而 I/O 多路复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

所谓 I/O 多路复用机制,就是说通过一种机制,可以监视多个描述符,一旦某个描述符就绪(一般是读就绪或写就绪),能够通知程序进行相应的读写操作。这种机制的使用需要 select 、 poll 、 epoll 来配合。多个连接共用一个阻塞对象,应用程序只需要在一个阻塞对象上等待,无需阻塞等待所有连接。当某条连接有新的数据可以处理时,操作系统通知应用程序,线程从阻塞状态返回,开始进行业务处理。

Redis 服务采用 Reactor 的方式来实现文件事件处理器(每一个网络连接其实都对应一个文件描述符)

Redis基于Reactor模式开发了网络事件处理器,这个处理器被称为文件事件处理器。它的组成结构为4部分:

多个套接字、

IO多路复用程序、

文件事件分派器、

事件处理器。

因为文件事件分派器队列的消费是单线程的,所以Redis才叫单线程模型

Redis设计与实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Redis6开始,将网络数据读写、请求协议解析通过多个IO线程的来处理 ,

对于真正的命令执行来说,仍然使用单线程操作,一举两得,便宜占尽!!! o( ̄▽ ̄)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Unix网络编程中几种常用模型

阻塞IO

非阻塞IO

IO多路复用

从吃米线开始,读读read

上午开会,错过了公司食堂的饭点, 中午就和公司的首席架构师一起去楼下的米线店去吃米线。我们到了一看,果然很多人在排队。

架构师马上发话了:嚯,请求排队啊!你看这位收银点菜的,像不像nginx的反向代理?只收请求,不处理,把请求都发给后厨去处理。

我们交了钱,拿着号离开了点餐收银台,找了个座位坐下等餐。

架构师:你看,这就是异步处理,我们下了单就可以离开等待,米线做好了会通过小喇叭“回调”我们去取餐;

如果同步处理,我们就得在收银台站着等餐,后面的请求无法处理,客户等不及肯定会离开了。

接下里架构师盯着手中的纸质号牌。

架构师:你看,这个纸质号牌在后厨“服务器”那里也有,这不就是表示会话的ID吗?

有了它就可以把大家给区分开,就不会把我的排骨米线送给别人了。过了一会, 排队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有人表示不满了,可是收银员已经满头大汗,忙到极致了。

架构师:你看他这个系统缺乏弹性扩容, 现在这么多人,应该增加收银台,可以没有其他收银设备,老板再着急也没用。

老板看到在收银这里帮不了忙,后厨的订单也累积得越来越多, 赶紧跑到后厨亲自去做米线去了。

架构师又发话了:幸亏这个系统的后台有并行处理能力,可以随意地增加资源来处理请求(做米线)。

我说:他就这点儿资源了,除了老板没人再会做米线了。

不知不觉,我们等了20分钟, 但是米线还没上来。

架构师:你看,系统的处理能力达到极限,超时了吧。

这时候收银台前排队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还有很多人在等米线。

老板跑过来让这个打扫卫生的去收银,让收银小妹也到后厨帮忙。打扫卫生的做收银也磕磕绊绊的,没有原来的小妹灵活。

架构师:这就叫服务降级,为了保证米线的服务,把别的服务都给关闭了。

又过了20分钟,后厨的厨师叫道:237号, 您点的排骨米线没有排骨了,能换成番茄的吗?

架构师低声对我说:瞧瞧, 人太多, 系统异常了。然后他站了起来:不行,系统得进行补偿操作:退费。

说完,他拉着我,饿着肚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同步

调用者要一直等待调用结果的通知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执行,现在就要,我可以等,等出结果为止

异步

指被调用方先返回应答让调用者返回,然后再计算调用结果,计算完最终结果后再通知并返回给调用方。

异步调用要想获得结果一般通过回调

同步和异步的理解

同步、异步的讨论对象是被调用者(服务提供者),重点在于获得调用结果的消息通知方式上

阻塞

调用方一直在等待而且别的事情什么都不做,当前进程线程被挂起,啥也不干

非阻塞

调用在发出去后,调用方先去忙别的事情,不会阻塞当前进程线程,而会立即返回

阻塞和非阻塞的理解

阻塞和非阻塞的讨论对象是调用者(服务请求者)重点在于等消息时候的行为,带哦用着是否能干其它事

JAVA实践

背景

一个redisServer + 2个Client

BIO

当用户进程调用了recvfrom这个系统调用,kernel就开始了IO的第一个阶段:准备数据(对于网络IO来说,很多时候数据在一开始还没有到达。比如,还没有收到一个完整的UDP包。这个时候kernel就要等待足够的数据到来)。这个过程需要等待,也就是说数据被拷贝到操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在用户进程这边,整个进程会被阻塞(当然,是进程自己选择的阻塞)。当kernel一直等到数据准备好了,它就会将数据从kernel中拷贝到用户内存,然后kernel返回结果,用户进程才解除block的状态,重新运行起来。所以,BIO的特点就是在IO执行的两个阶段都被block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ccept监听

RedisServer
public class RedisServ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byte[] bytes = new byte[1024];

        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 = new ServerSocket(6379);

        while(true)
        {
            System.out.println("-----111 等待连接");
            Socket socket = serverSocket.accept();
            System.out.println("-----222 成功连接");
        }
    }
}
RedisClient01
public class RedisClient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RedisClient01 start");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127.0.0.1", 6379);
    }
}
RedisClient02
public class RedisClient0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RedisClient02 start");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127.0.0.1", 6379);
    }
}

Read读取

先启动RedisServerBIO,再启动RedisClient01验证后再启动02客户端

RedisServerBIO
public class RedisServerBI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 = new ServerSocket(6379);

        while(true)
        {
            System.out.println("-----111 等待连接");
            Socket socket = serverSocket.accept();//阻塞1 ,等待客户端连接
            System.out.println("-----222 成功连接");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socket.getInputStream();
            int length = -1;
            byte[] bytes = new byte[1024];
            System.out.println("-----333 等待读取");
            while((length = inputStream.read(bytes)) != -1)//阻塞2 ,等待客户端发送数据
            {
                System.out.println("-----444 成功读取"+new String(bytes,0,length));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
            }
            inputStream.close();
            socket.close();
        }
    }
}
RedisClient01
public class RedisClient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127.0.0.1",6379);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socket.getOutputStream();

        //socket.getOutputStream().write("RedisClient01".getBytes());

        while(true)
        {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
            String string = scanner.next();
            if (string.equalsIgnoreCase("quit")) {
                break;
            }
            socket.getOutputStream().write(string.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input quit keyword to finish......");
        }
        outputStream.close();
        socket.close();
    }
}
RedisClient02
public class RedisClient0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127.0.0.1",6379);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socket.getOutputStream();

        //socket.getOutputStream().write("RedisClient01".getBytes());

        while(true)
        {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
            String string = scanner.next();
            if (string.equalsIgnoreCase("quit")) {
                break;
            }
            socket.getOutputStream().write(string.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input quit keyword to finish......");
        }
        outputStream.close();
        socket.close();
    }
}
存在的问题

上面的模型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客户端与服务端建立了连接,

如果这个连接的客户端迟迟不发数据,程就会一直堵塞在read()方法上,这样其他客户端也不能进行连接,

也就是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客户端,对客户很不友好

知道问题所在了,请问如何解决??

解决

利用多线程

只要连接了一个socket,操作系统分配一个线程来处理,这样read()方法堵塞在每个具体线程上而不堵塞主线程,

就能操作多个socket了,哪个线程中的socket有数据,就读哪个socket,各取所需,灵活统一。

程序服务端只负责监听是否有客户端连接,使用 accept() 阻塞

客户端1连接服务端,就开辟一个线程(thread1)来执行 read() 方法,程序服务端继续监听

客户端2连接服务端,也开辟一个线程(thread2)来执行 read() 方法,程序服务端继续监听

客户端3连接服务端,也开辟一个线程(thread3)来执行 read() 方法,程序服务端继续监听

。。。。。。

任何一个线程上的socket有数据发送过来,read()就能立马读到,cpu就能进行处理。

RedisServerBIOMultiThread
public class RedisServerBIOMultiThrea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 = new ServerSocket(6379);

        while(true)
        {
            //System.out.println("-----111 等待连接");
            Socket socket = serverSocket.accept();//阻塞1 ,等待客户端连接
            //System.out.println("-----222 成功连接");

            new Thread(() -> {
                try {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socket.getInputStream();
                    int length = -1;
                    byte[] bytes = new byte[1024];
                    System.out.println("-----333 等待读取");
                    while((length = inputStream.read(bytes)) != -1)//阻塞2 ,等待客户端发送数据
                    {
                        System.out.println("-----444 成功读取"+new String(bytes,0,length));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
                    }
                    inputStream.close();
                    socket.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start();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RedisClient01
public class RedisClient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127.0.0.1",6379);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socket.getOutputStream();

        //socket.getOutputStream().write("RedisClient01".getBytes());

        while(true)
        {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
            String string = scanner.next();
            if (string.equalsIgnoreCase("quit")) {
                break;
            }
            socket.getOutputStream().write(string.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input quit keyword to finish......");
        }
        outputStream.close();
        socket.close();
    }
}
RedisClient02
public class RedisClient0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127.0.0.1",6379);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socket.getOutputStream();

        //socket.getOutputStream().write("RedisClient01".getBytes());

        while(true)
        {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
            String string = scanner.next();
            if (string.equalsIgnoreCase("quit")) {
                break;
            }
            socket.getOutputStream().write(string.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input quit keyword to finish......");
        }
        outputStream.close();
        socket.close();
    }
}

存在问题

多线程模型

每来一个客户端,就要开辟一个线程,如果来1万个客户端,那就要开辟1万个线程。

在操作系统中用户态不能直接开辟线程,需要调用内核来创建的一个线程,

这其中还涉及到用户状态的切换(上下文的切换),十分耗资源。

知道问题所在了,请问如何解决??

第一个办法:使用线程池

这个在客户端连接少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但是用户量大的情况下,你不知道线程池要多大,太大了内存可能不够,也不可行。

第二个办法:NIO(非阻塞式IO)方式

因为read()方法堵塞了,所有要开辟多个线程,如果什么方法能使read()方法不堵塞,这样就不用开辟多个线程了,这就用到了另一个IO模型,NIO(非阻塞式IO)

tomcat7之前就是用BIO多线程来解决多连接

两个痛点

accept

read

在阻塞式IO模型中,应用程序在从调用recvfrom开始到它返回有数据报准备好这段时间是阻塞的,recvfrom返回成功后,应用进程才能开始处理数据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思考:每个线程分配一个连接,必然会产生多个,既然是多个socket连接必然需要放入容器,纳入统一管理

NIO

当用户进程发出read操作时,如果kernel中的数据还没有准备好,那么它并不会block用户进程,而是立刻返回一个error。从用户进程角度讲 ,它发起一个read操作后,并不需要等待,而是马上就得到了一个结果。用户进程判断结果是一个error时,它就知道数据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它可以再次发送read操作。一旦kernel中的数据准备好了,并且又再次收到了用户进程的system call,那么它马上就将数据拷贝到了用户内存,然后返回。所以,NIO特点是用户进程需要不断的主动询问内核数据准备好了吗?一句话,用轮询替代阻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NIO模式中,一切都是非阻塞的:

accept()方法是非阻塞的,如果没有客户端连接,就返回无连接标识

read()方法是非阻塞的,如果read()方法读取不到数据就返回空闲中标识,如果读取到数据时只阻塞read()方法读数据的时间

在NIO模式中,只有一个线程:

当一个客户端与服务端进行连接,这个socket就会加入到一个数组中,隔一段时间遍历一次,

看这个socket的read()方法能否读到数据,这样一个线程就能处理多个客户端的连接和读取了

code

上述以前的socket是阻塞的,所以需要另外开发一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erverSocketChannel

RedisServerNIO
public class RedisServerNIO
{
    static ArrayList<SocketChannel> socketList = new ArrayList<>();
    static ByteBuffer byte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24);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RedisServerNIO 启动等待中......");
        ServerSocketChannel serverSocket = ServerSocketChannel.open();
        serverSocket.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127.0.0.1",6379));
        serverSocket.configureBlocking(false);//设置为非阻塞模式

        while (true)
        {
            for (SocketChannel element : socketList)
            {
                int read = element.read(byteBuffer);
                if(read > 0)
                {
                    System.out.println("-----读取数据: "+read);
                    byteBuffer.flip();
                    byte[] bytes = new byte[read];
                    byteBuffer.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bytes));
                    byteBuffer.clear();
                }
            }

            SocketChannel socketChannel = serverSocket.accept();
            if(socketChannel != null)
            {
                System.out.println("-----成功连接: ");
                socketChannel.configureBlocking(false);//设置为非阻塞模式
                socketList.add(socketChannel);
                System.out.println("-----socketList size: "+socketList.size());
            }
        }
    }
}
RedisClient01
public class RedisClient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RedisClient01 start");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127.0.0.1",6379);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socket.getOutputStream();
        while(true)
        {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
            String string = scanner.next();
            if (string.equalsIgnoreCase("quit")) {
                break;
            }
            socket.getOutputStream().write(string.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input quit keyword to finish......");
        }
        outputStream.close();
        socket.close();
    }
}

RedisClient02
public class RedisClient0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RedisClient02 start");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127.0.0.1",6379);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socket.getOutputStream();

        while(true)
        {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
            String string = scanner.next();
            if (string.equalsIgnoreCase("quit")) {
                break;
            }
            socket.getOutputStream().write(string.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input quit keyword to finish......");
        }
        outputStream.close();
        socket.close();
    }
}

NIO成功的解决了BIO需要开启多线程的问题,NIO中一个线程就能解决多个socket,但是还存在2个问题。

问题一:

这个模型在客户端少的时候十分好用,但是客户端如果很多,

比如有1万个客户端进行连接,那么每次循环就要遍历1万个socket,如果一万个socket中只有10个socket有数据,也会遍历一万个socket,就会做很多无用功,每次遍历遇到 read 返回 -1 时仍然是一次浪费资源的系统调用。

问题二:

而且这个遍历过程是在用户态进行的,用户态判断socket是否有数据还是调用内核的read()方法实现的,这就涉及到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切换,每遍历一个就要切换一次,开销很大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

优点:不会阻塞在内核的等待数据过程,每次发起的 I/O 请求可以立即返回,不用阻塞等待,实时性较好。

缺点:轮询将会不断地询问内核,这将占用大量的 CPU 时间,系统资源利用率较低,所以一般 Web 服务器不使用这种 I/O 模型。

结论:让Linux内核搞定上述需求,我们将一批文件描述符通过一次系统调用传给内核由内核层去遍历,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IO多路复用应运而生,也即将上述工作直接放进Linux内核,不再两态转换而是直接从内核获得结果因为内核是非阻塞的。

问题升级:如何让单线程处理大量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O多路复用

是什么?

词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模型

I/O多路复用在英文中其实叫 I/O multiplexi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多个Socket复用一根网线这个功能是在内核+驱动层实现的

I/O multiplexing 这里面的 multiplexing 指的其实是在单个线程通过记录跟踪每一个Sock(I/O流)的状态来同时管理多个I/O流. 目的是尽量多的提高服务器的吞吐能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家都用过nginx,nginx使用epoll接收请求,ngnix会有很多链接进来, epoll会把他们都监视起来,然后像拨开关一样,谁有数据就拨向谁,然后调用相应的代码处理。redis类似同理

FileDescriptor

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术语,是一个用于表述指向文件的引用的抽象化概念。文件描述符在形式上是一个非负整数。实际上,它是一个索引值,指向内核为每一个进程所维护的该进程打开文件的记录表。当程序打开一个现有文件或者创建一个新文件时,内核向进程返回一个文件描述符。在程序设计中,一些涉及底层的程序编写往往会围绕着文件描述符展开。但是文件描述符这一概念往往只适用于UNIX、Linux这样的操作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O multiplexing就是我们说的select,poll,epoll,有些技术书籍也称这种IO方式为event driven IO事件驱动IO。就是通过一种机制,一个进程可以监视多个描述符,一旦某个描述符就绪(一般是读就绪或者写就绪),能够通知程序进行相应的读写操作。可以基于一个阻塞对象并同时在多个描述符上等待就绪,而不是使用多个线程(每个文件描述符一个线程,每次new一个线程),这样可以大大节省系统资源。所以,I/O 多路复用的特点是通过一种机制一个进程能同时等待多个文件描述符而这些文件描述符(套接字描述符)其中的任意一个进入读就绪状态,select,poll,epoll等函数就可以返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单总结

模拟一个tcp服务器处理30个客户socket,一个监考老师监考多个学生,谁举手就应答谁。

假设你是一个监考老师,让30个学生解答一道竞赛考题,然后负责验收学生答卷,你有下面几个选择:

第一种选择:按顺序逐个验收,先验收A,然后是B,之后是C、D。。。这中间如果有一个学生卡住,全班都会被耽误,你用循环挨个处理socket,根本不具有并发能力。

第二种选择:你创建30个分身线程,每个分身线程检查一个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 这种类似于为每一个用户创建一个进程或者线程处理连接。

第三种选择,你站在讲台上等,谁解答完谁举手。这时C、D举手,表示他们解答问题完毕,你下去依次检查C、D的答案,然后继续回到讲台上等。此时E、A又举手,然后去处理E和A。。。这种就是IO复用模型。Linux下的select、poll和epoll就是干这个的。

将用户socket对应的fd注册进epoll,然后epoll帮你监听哪些socket上有消息到达,这样就避免了大量的无用操作。此时的socket应该采用非阻塞模式。这样,整个过程只在调用select、poll、epoll这些调用的时候才会阻塞,收发客户消息是不会阻塞的,整个进程或者线程就被充分利用起来,这就是事件驱动,所谓的reactor反应模式。

能干嘛?

Redis单线程如何处理那么多并发客户端连接?为什么单线程,为什么这么快?

Redis的IO多路复用

Redis利用epoll来实现IO多路复用,将连接信息和事件放到队列中,依次放到事件分派器,事件分派器将事件分发给事件处理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dis 服务采用 Reactor 的方式来实现文件事件处理器(每一个网络连接其实都对应一个文件描述符)

所谓 I/O 多路复用机制,就是说通过一种机制,可以监视多个描述符,一旦某个描述符就绪(一般是读就绪或写就绪),能够通知程序进行相应的读写操作。这种机制的使用需要 select 、 poll 、 epoll 来配合。多个连接共用一个阻塞对象,应用程序只需要在一个阻塞对象上等待,无需阻塞等待所有连接。当某条连接有新的数据可以处理时,操作系统通知应用程序,线程从阻塞状态返回,开始进行业务处理。

所谓 I/O 多路复用机制,就是说通过一种考试监考机制,一个老师可以监视多个考生,一旦某个考生举手想要交卷了,能够通知监考老师进行相应的收卷子或批改检查操作。所以这种机制需要调用班主任(select/poll/epoll)来配合。多个考生被同一个班主任监考,收完一个考试的卷子再处理其它人,无需等待所有考生,谁先举手就先响应谁,当又有考生举手要交卷,监考老师看到后从讲台走到考生位置,开始进行收卷处理。

Reactor设计模式

基于 I/O 复用模型:多个连接共用一个阻塞对象,应用程序只需要在一个阻塞对象上等待,无需阻塞等待所有连接。当某条连接有新的数据可以处理时,操作系统通知应用程序,线程从阻塞状态返回,开始进行业务处理。

Reactor 模式,是指通过一个或多个输入同时传递给服务处理器的服务请求的事件驱动处理模式。服务端程序处理传入多路请求,并将它们同步分派给请求对应的处理线程,Reactor 模式也叫 Dispatcher 模式。即 I/O 多了复用统一监听事件,收到事件后分发(Dispatch 给某进程),是编写高性能网络服务器的必备技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actor 模式中有 2 个关键组成:

1)Reactor:Reactor 在一个单独的线程中运行,负责监听和分发事件,分发给适当的处理程序来对 IO 事件做出反应。 它就像公司的电话接线员,它接听来自客户的电话并将线路转移到适当的联系人;

2)Handlers:处理程序执行 I/O 事件要完成的实际事件,类似于客户想要与之交谈的公司中的实际办理人。Reactor 通过调度适当的处理程序来响应 I/O 事件,处理程序执行非阻塞操作。

每个网络连接其实都对应着一个文件描述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dis 服务采用 Reactor 的方式来实现文件事件处理器(每一个网络连接其实都对应一个文件描述符)

Redis基于Reactor模式开发了网络事件处理器,这个处理器被称为文件事件处理器。

它的组成结构为4部分:

多个套接字、

IO多路复用程序、

文件事件分派器、

事件处理器。因为文件事件分派器队列的消费是单线程的,所以Redis才叫单线程模型

select、poll、epoll都是IO多路复用的具体实现

selec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elect 函数监视的文件描述符分3类,分别是readfds、writefds和exceptfds,将用户传入的数组拷贝到内核空间

调用后select函数会阻塞,直到有描述符就绪(有数据 可读、可写、或者有except)或超时(timeout指定等待时间,如果立即返回设为null即可),函数返回。

当select函数返回后,可以通过遍历fdset,来找到就绪的描述符。

用户态我们自己写的java代码思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语言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优点

select 其实就是把NIO中用户态要遍历的fd数组(我们的每一个socket链接,安装进ArrayList里面的那个)拷贝到了内核态,让内核态来遍历,因为用户态判断socket是否有数据还是要调用内核态的,所有拷贝到内核态后,这样遍历判断的时候就不用一直用户态和内核态频繁切换了

从代码中可以看出,select系统调用后,返回了一个置位后的&rset,这样用户态只需进行很简单的二进制比较,就能很快知道哪些socket需要read数据,有效提高了效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缺点

1、bitmap最大1024位,一个进程最多只能处理1024个客户端

2、&rset不可重用,每次socket有数据就相应的位会被置位

3、文件描述符数组拷贝到了内核态(只不过无系统调用切换上下文的开销。(内核层可优化为异步事件通知)),仍然有开销。select 调用需要传入 fd 数组,需要拷贝一份到内核,高并发场景下这样的拷贝消耗的资源是惊人的。(可优化为不复制)

4、select并没有通知用户态哪一个socket有数据,仍然需要O(n)的遍历。select 仅仅返回可读文件描述符的个数,具体哪个可读还是要用户自己遍历。(可优化为只返回给用户就绪的文件描述符,无需用户做无效的遍历)

我们自己模拟写的是,RedisServerNIO.java,只不过将它内核化了。

总结

select方式,既做到了一个线程处理多个客户端连接(文件描述符),又减少了系统调用的开销(多个文件描述符只有一次 select 的系统调用 + N次就绪状态的文件描述符的 read 系统调用

pol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语言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优点

1、poll使用pollfd数组来代替select中的bitmap,数组没有1024的限制,可以一次管理更多的client。它和 select 的主要区别就是,去掉了 select 只能监听 1024 个文件描述符的限制。

2、当pollfds数组中有事件发生,相应的revents置位为1,遍历的时候又置位回零,实现了pollfd数组的重用

缺点

poll 解决了select缺点中的前两条,其本质原理还是select的方法,还存在select中原来的问题

1、pollfds数组拷贝到了内核态,仍然有开销

2、poll并没有通知用户态哪一个socket有数据,仍然需要O(n)的遍历

epoll

分为三步调用

epoll_create:创建一个epoll句柄

epoll_ctl:向内核添加、修改或删除要监控的文件描述符

epoll_wait:类似发起了select调用

c语言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结论

多路复用快的原因在于,操作系统提供了这样的系统调用,使得原来的 while 循环里多次系统调用,

变成了一次系统调用 + 内核层遍历这些文件描述符。

epoll是现在最先进的IO多路复用器,Redis、Nginx,linux中的Java NIO都使用的是epoll。

这里“多路”指的是多个网络连接,“复用”指的是复用同一个线程。

1、一个socket的生命周期中只有一次从用户态拷贝到内核态的过程,开销小

2、使用event事件通知机制,每次socket中有数据会主动通知内核,并加入到就绪链表中,不需要遍历所有的socket

在多路复用IO模型中,会有一个内核线程不断地去轮询多个 socket 的状态,只有当真正读写事件发送时,才真正调用实际的IO读写操作。因为在多路复用IO模型中,只需要使用一个线程就可以管理多个socket,系统不需要建立新的进程或者线程,也不必维护这些线程和进程,并且只有真正有读写事件进行时,才会使用IO资源,所以它大大减少来资源占用。多路I/O复用模型是利用 select、poll、epoll 可以同时监察多个流的 I/O 事件的能力,在空闲的时候,会把当前线程阻塞掉,当有一个或多个流有 I/O 事件时,就从阻塞态中唤醒,于是程序就会轮询一遍所有的流(epoll 是只轮询那些真正发出了事件的流),并且只依次顺序的处理就绪的流,这种做法就避免了大量的无用操作。 采用多路 I/O 复用技术可以让单个线程高效的处理多个连接请求(尽量减少网络 IO 的时间消耗),且 Redis 在内存中操作数据的速度非常快,也就是说内存内的操作不会成为影响Redis性能的瓶颈

三个方法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epoll_ctl一次用户态转移内核态调用

在使用 epoll 的时候,当我们通过 epoll_ctl 将文件描述符(fd)添加到内核事件表中时,内核会将该 fd 相关的事件信息保存在内核态的数据结构中,以便后续监听和处理事件。

一旦将 fd 添加到 epoll 中,内核会监视该 fd 上的事件,并在事件发生时通知用户态。这意味着,每当有事件发生时,内核都会将事件通知送达给用户态,而不需要用户态重复的系统调用。

如果 fd 发生变化(如可读、可写等事件状态的变化),内核会自动更新内部的事件状态,不需要用户态再次调用 epoll_ctl。当有新的事件发生时,内核会将事件信息保存在内核态的数据结构中,等待用户态进程主动调用 epoll_wait 等待事件的发生。

所以,一次调用 epoll_ctl 只是将 fd 添加到内核的事件表中,而不是只能进行一次。内核会实时监视 fd 的状态变化,并在需要时通知用户态。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频繁的系统调用,提高了性能和效率。

相关文章

Redis高并发分布锁实战

Redis分布式锁自己去实现可能会出现几个问题没有在finally显示释放锁,当客户端挂掉了,锁没有被及时删除,这样会导致死锁问题,它这个是需要我们显示的释放锁假如此时我们设置过期时间,但是我们用的是同一个key,就可能出现下一个线程删除上一个线程的锁,但是上一个线程还没有执行完,它这个需要key是不能重复的假如我们既设置了过期时间也指定了不同的key,此时可能因为网络延迟出现上一个线程删除下一个线程的锁,也就是说业务执行的时间超过了锁过期的时间,它这个需要一个锁续命的功能。

Redis是否为单线程?

在深入讨论Redis是否为单线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Redis的基本架构。Redis采用了基于内存的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并通过持久化机制将数据定期写入磁盘。客户端:与Redis进行通信的应用程序。Server:负责处理客户端请求、执行命令和管理数据。数据结构:Redis支持多种数据结构,如字符串、列表、哈希表等。事件处理器:用于处理网络事件和命令请求。

MySQL中的高级查询

通过条件查询可以查询到符合条件的数据,但如同要实现对字段的值进行计算、根据一个或多个字段对查询结果进行分组等操作时,就需要使用更高级的查询,MySQL提供了聚合函数、分组查询、排序查询、限量查询、内置函数以实现更复杂的查询需求。接下来将针对这些高级查询的知识进行讲解。

ubuntu20.04安装实时内核补丁PREEMPT_RT

下载实时内核补丁,我下载patch-5.15.148-rt74.patch.sign和patch-5.15.148-rt74.patch.xz。通过以下指令看具体报错并输出日志到make.log:make -j1 deb-pkg 2&gt;&amp;1 | tee ~/make.log。比较幸运没遇到问题,重启进入后,启动页面没有变化,还是进入ubuntu,但是查看内核版本已经自动变到5.15.148。我下载linux-5.15.148.tar.xz和linux-5.15.148.tar.sign。

mysql中文首字母排序查询

MySQL中的排序涉及到字符集和排序规则。默认情况下,MySQL按照ASCII码对字符进行排序,数字&gt;字母&gt;中文。但是,特殊字符(非字母、数字、中文)的排序需要一些额外处理。匹配到非字母数字中文的内容,做排序,字母数字中文为null,排序优先级最高,排在上面。为什么用HEX()函数做十六进制编码?因为中文用常规的正则不能匹配到结果。试过SUBSTRING、LEFT等,都不能完美实现多中文的首字母排序。为什么要把字母数字中文放在一起匹配?因为处理复杂度会更高。这样可以处理更复杂的排序需求。

使用redis-insight连接到服务器上的redis数据库

我们现在虽然安装好了redis数据库,但是外界是连接不到的,我们需要打破这个限制!设置完之后,可以按以下图的命令查看,redis的密码是不是起作用了。的更改,并退出编辑器。在网上下载好redis-insight的客户端,打开。默认情况下,它可能被设置为只监听本地连接,如。这允许在没有进行身份验证的情况下接受外部连接。(3)为了增强安全性,强烈建议设置访问密码。三、使用redis-insight连接数据库。1.查找redis的配置文件。指令,并确保将其设置为。替换为你自己的强密码。

数据湖Paimon入门指南

如果用户建表时指定'merge-engine' = 'partial-update',那么就会使用部分更新表引擎,可以做到多个 Flink 流任务去更新同一张表,每条流任务只更新一张表的部分列,最终实现一行完整的数据的更新,对于需要拉宽表的业务场景,partial-update 非常适合此场景,而且构建宽表的操作也相对简单。这种方式的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官方不建议这样使用,因为下游任务在 State 中存储一份全量的数据,即每条数据以及其变更记录都需要保存在状态中。流式查询将不断产生最新的更改。

基于SQL数据库的大模型RAG实现

检索增强生成 (RAG) 涉及从外部数据库获取当前或上下文相关信息,并在请求大型语言模型 (LLM) 生成响应时将其呈现给大型语言模型 (LLM) 的过程。这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生成不正确或误导性信息的问题。你能够存储专有业务数据或全局知识,并使你的应用程序能够在响应生成阶段为 LLM 检索此数据。

MySQL运行在docker容器中会损失多少性能

自从使用docker以来,就经常听说MySQL数据库最好别运行在容器中,性能会损失很多。一些之前没使用过容器的同事,对数据库运行在容器中也是忌讳莫深,甚至只要数据库跑在容器中出现性能问题时,首先就把问题推到容器上。

Mysql大数据量分页优化

之前有看过到mysql大数据量分页情况下性能会很差,但是没有探究过它的原因,今天讲一讲mysql大数据量下偏移量很大,性能很差的问题,并附上解决方式。

oracle data block , extent 和segment区别

总结来说,Data block是数据库中最小的逻辑存储单位,用于存储实际的数据记录;Extent是由若干个连续的Data blocks组成的区域,表示一段连续的存储空间;data block是数据库中最小的逻辑存储单元。当数据库的对象需要更多的物理存储空间时,连续的data block就组成了extent . 一个数据库对象拥有的所有extents被称为该对象的segment.Data block、extent和segment是数据库中不同层次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单位,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MySQL数据库主从复制集群原理概念以及搭建流程

主从复制是指将主数据库的 DDL 和 DML 操作通过二进制日志传到从库服务器中,然后在从库上对这些日志重新执行(也叫重做),从而使得从库和主库的数据保持同步。MySQL支持一台主库同时向多台从库进行复制, 从库同时也可以作为其他从服务器的主库,实现链状复制。主库出现问题,可以快速切换到从库提供服务。实现读写分离,降低主库的访问压力。可以在从库中执行备份,以避免备份期间影响主库服务。

【.NET Core】Lazy<T> 实现延迟加载详解

延迟初始化是一种将对象的创建延迟到第一次需要用时的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对象的初始化发生在第一次需要调用的时候执行。通常所说的延迟初始化和延迟实例化的意思是相同。通过使用延迟基础,可以避免应用程序不必要的计算和内存消耗。从.NET 4.0开始,可以使用Lazy来实现对象的延迟初始化,从而优化系统的性能。延迟初始化就是将对象的初始化延迟到第一次使用该对象时。延迟初始化是我们优化程序性能的一种方式。如创建一个对象时需要花费很大的开销,而这一对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一定会用到。

CentOS本地部署SQL Server数据库无公网ip环境实现远程访问

GeoServer是OGC Web服务器规范的J2EE实现,利用GeoServer可以方便地发布地图数据,允许用户对要素数据进行更新、删除、插入操作,通过GeoServer可以比较容易地在用户之间迅速共享空间地理信息。另外,GeoServer是开源软件。下面介绍GeoServer web ui 管理界面 结合cpolar 内网穿透工具实现远程访问,

[redis] redis的安装,配置与简单操作

Redis是一个开源、基于内存、使用C语言编写的key-value数据库,并提供了多种语言的API。它的数据结构十分丰富,主要可以用于数据库、缓存、分布式锁、消息队列等...Redis服务器程序是单进程模型,也就是在一台服务器上可以同时启动多个Redis进程,Redis的实际处理速度则是完全依靠于主进程的执行效率。若在服务器上只运行一个Redis进程,当多个客户端同时访问时,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是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 Docker 中配置 MySQL 数据库并初始化 Project 项目

这样,您就完成了在 Docker 中配置 MySQL 数据库并初始化 Project 项目的过程。希望这篇博客对您有所帮助!创建目录 /project/mysql 以及 /project/mysql_data。在每个 SQL 文件中,将 AUTO_INCREMENT 修改为 1。将准备好的 SQL 文件复制到 /project/mysql 目录。将 init.sql 放到 /project/mysql 目录。在 SQL 文件中插入管理员相关数据。在 SQL 文件中插入机型相关数据。1.4. 插入管理员。

深入理解Mysql事务隔离级别与锁机制

我们的数据库一般都会并发执行多个事务,多个事务可能会并发的对相同的一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操作,可能就会导致我们说的脏写、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都是数据库的多事务并发问题,为了解决多事务并发问题,数据库设计了事务隔离机制、锁机制、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隔离机制,用一整套机制来解决多事务并发问题。接下来,我们会深入讲解这些机制,让大家彻底理解数据库内部的执行原理。

Redis数据一致解决方案

在高并发的业务场景下redis与mysql数据库非常容易产生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redis缓存延迟双删除策略达到数据的最终一致性,也可以采用一部缓存更新自定义监听mysql binblog和采用canal开源中间件实现缓存的实时一致性方案。总的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而且都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在Linux设置JumpServer实现无公网ip远程访问管理界面

JumpServer 是广受欢迎的开源堡垒机,是符合 4A 规范的专业运维安全审计系统。JumpServer 帮助企业以更安全的方式管控和登录所有类型的资产,实现事前授权、事中监察、事后审计,满足等保合规要求。下面介绍如何简单设置即可使本地jump server 结合cpolar 内网穿透实现远程访问jump server 管理界面.

复杂 SQL 实现分组分情况分页查询

在处理数据库查询时,分页是一个常见的需求。尤其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一次性返回所有结果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分页查询来限制返回的结果数量。同时,根据特定的条件筛选数据也是非常常见的需求。在本博客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 camp_status 字段分为 6 种情况进行分页查询,并根据 camp_type 字段区分活动类型,返回不同的字段。我们将使用 SQL 变量来实现这一功能,并通过示例进行详细解释。

MyBatis入门配置及CRUD实现

MyBatis的主要作用是简化Java应用程序与关系型数据库之间的交互。通过使用MyBatis,开发人员可以通过简单的配置和编写SQL语句,实现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操作。同时,MyBatis还提供了一些高级特性,如分页查询、批量操作等,使得数据库访问更加灵活和高效。总之,MyBatis是一个功能强大、易于使用的持久层框架,被广泛应用于Java开发中。
返回
顶部